就業視點:“大學生超低薪”現象到底害了誰?
企業英才難覓,好將難留學生走馬觀花,不斷跳槽。 3月23日一版刊登的《大學生做足療工是不是浪費人才》,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人們在對大學生做足療工是不是浪費人才進行討論的同時,也在關注用人單位“超低薪用大學生”這一現象。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大學生超低薪”現象到底害了誰? 大學生難道就這么不值錢 如今正值大學生找工作的高峰期,新疆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一位姓吳的大四學生說,她和大多數畢業生一樣,不愿輕易放過任何一個招聘會,她所學的專業目前試用期600元、正式800元的薪資很普遍。 “在學校不租房、不付交通費都需要500元的生活費,這么點工資讓我們怎么過活?”她無奈地說,“但我們班很多人都接受了,就業壓力太大,沒辦法!大學生畢業去當足療工也就沒什么稀奇了。但是大學生難道就這么不值錢?那耗盡家里存款上大學還有什么用?” 新疆財經大學的張曉偉在人才招聘市場上泡了好幾天了,但沒找到一份令他滿意的工作!肮べY開得太低了,心里實在不平衡。沒想到上了4年大學出來,收入還比不上廚師。讀書真的無用了嗎?”張曉偉說,他的一個中學同學畢業時沒考上大學,上中專學了廚師專業,現在在一家酒樓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過去是自己笑話人家不好好學習,現在是人家笑話自己。 去年畢業于新疆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李晶到現在已經換了3份工作。她說,超低薪的結果就是讓人無法安心在一個地方工作,一有好的機會就想跳槽!昂妥约合敕ㄒ粯拥拇髮W生有很多,大家畢竟要吃飯,要生存! 面對目前供大于求、就業壓力大的社會現實,專業難對口,好工作又要求經驗,一些大學生只好接受低薪、低保、無門檻的工作。 李晶說,超低薪的直接受害者是大學生,這讓很多學子對上大學后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并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產生懷疑。 面對這種就業現狀,有人提出疑問:“低薪普及化不僅使大學生難找自信,也讓企業陷入用人誤區,長此以往,對社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可避免,究竟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企業:現在的大學生太浮躁 李莉在一家投資顧問公司做人力資源管理,她告訴記者,現在許多企業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給大學生開的工資極低,要求還很高,這種投入與產出不平衡,倒讓許多企業沾沾自喜,自以為“打著金算盤”。 “其實不然,同時也害苦了我們!”做短信業務的黃經理哭喪著臉說,“去年為了開展短信業務,我招了幾名業務員,基本上都是這兩年畢業的大學生,提供月薪為800元+提成(跑不來業務只發400元)! 這些大學生剛來時意氣風發,發誓要干出個名堂來,可一個月過去了,他們沒做成一單業務,反倒集體辭職了。 “對他們的工作態度,我們很不滿,他們沒啥吃苦耐勞精神,點一下動一下,有的連怎么開口說話都不會,真不知道大學都是怎么上的!” “雖然對他們有這么多的怨言,但最后想想,我們給這么低的工資,怎么能期待他好好給你干?”對大學生的集體離職,黃經理也能想得通。 “雖然物價在不停地上漲,但近幾年工資都沒什么變化,反而往更低的趨勢發展,員工連生活都不能保障,企業怎能奢望員工對其忠誠?沒有穩定的團隊,企業又怎能興旺發展?”李莉女士說。 一家拍賣公司的招聘人員說,雖然不排除部分企業為取得最大化利益不斷壓低工資的現象,但既然低薪有人能接受,就說明其合理性。畢竟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屬于普通勞動力資源了。 如今,許多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都很務實,他們紛紛表示工作太難找,有個地方呆著總比沒有強,先就業再擇業。想法雖好,但受此觀念影響的大學生卻少了許多闖勁。 烏魯木齊市新世隆商貿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辜經理發現,現在無論是招前臺銷售人員還是后勤人員,都有大量大學生趨之若鶩。令辜經理難以理解的是,在應聘時,有的大學生還會說:“我剛大學畢業,什么也不懂,只要包吃包住,給多少錢都行! “明明可以對自己要求高一些,但許多人沒有那么做”,辜經理認為,現在很多大學生缺少自信,少了過去大學生那種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豪邁,變得浮躁了,從這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這一切和社會對待大學生的態度有著直接關系。 上學無用論重新抬頭 企業英才難覓,好將難留,學生走馬觀花,不斷跳槽,大學生低薪普及化,這些帶給社會的只是大學生難得高薪、用人單位難留人嗎? 答案是:遠遠不止如此。 “如今在部分大學生以及中學生中又興起了‘上學無用論’,這對學生受教育極為不利!睆氖轮袑W教育工作20余年的郭來清認為,大學生低薪現狀不僅對大學教育體系構成了強烈沖擊,還對初、高中學生的受教育觀、擇業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初三年級學生蔣玉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成熟,她說:“現在受過那么多年教育的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我還不如初中畢業去學個技術,現在技工一個月都能拿兩三千,說不定到大學畢業的年齡都已經是小富婆了呢!” “現在我有好幾個朋友都不太想上大學了,覺得沒什么用處,這樣反倒能為父母省一大筆教育投資呢!”蔣玉笑著說。 “工資水平應該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長期不和諧下去,必然激化更大的社會矛盾!”郭來清說。(記者 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