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率先在上海建立新人才標準
最近,中央政治局召開人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科學界定人才的范圍。這一重要信號預示,在我國要逐步建立一種新的人才標準,人才將不再與學歷、職稱劃等號。 什么是人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階段,其含義和答案是不一樣的。在封建社會,能夠讀書中舉、做官為仕的,被視為人才;在戰爭年代,能夠運籌帷幄、攻城拔寨的,是人才;在和平時期,能夠治國安邦、促進社會發展的,是人才。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人才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需要不斷豐富其內涵。 長期以來,我們對人才標準認定一直按照1982年我國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的人員”。這一標準的確立,有其必然的歷史背景,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素質與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這一人才標準已經逐漸顯露出不夠完善的地方。有些人為了能評上職稱,熬白了頭發;有些人為了獲取更高的學歷,不惜弄虛作假;有的單位在招聘、使用人才中,也盲目地追求高學歷、高職稱,往往出現“對博士生敞開著門,對研究生開著門,對本科生開一扇門,對?粕P著門,對中轉生敲不開門”現象。這些現象,雖有許多原因,但都與不科學的人才標準有關,最終造成人才嚴重浪費的局面。實踐證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是多層次、多方面人才。人才可以有學歷、職稱的概念,也可以是沒有學歷、職稱的概念,“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所以,僵化的人才標準必須進行創新與改革。 何為人才新標準?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賦予人才以新的時代內涵,為研究人才標準開啟了新的空間。人才新標準應當是,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其實質是以能力為本位,以為社會所創造的價值大小來衡量。這一新標準的確立,最終有助于形成人人講創造、人人作貢獻的社會氛圍。 人才新標準的確立,也符合國際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趨勢。比如,美國在1960年代就提出“績效管理”;進入21世紀,又提出新的“績效與能力素質標準”。又如,英國近年來在人才政策上進行了一些調整,對人才的定義更加靈活,不再局限于獲得碩士學位以上的人,而是覆蓋面更為寬廣,包括金融、科技、教育、信息、法律、醫學等各個領域。再如,一貫看重學歷、資歷的日本,最近在人事改革中明確提出“能力主義”,并取消學歷統計。這種動向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上海發展的目標是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我們應積極根據中央提出的要求,以及國際化人才發展的趨勢,率先建立新的人才標準,以抓住了科教興市和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關鍵。那么,怎樣建立新的人才標準呢? 首先,要擴大人才新標準的范圍。新的人才范圍,起碼應包括以下三類人才:第一類是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等三支隊伍;第二類是高級技能型人才;第三類是其他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才。 其次,要提升人才新標準的內涵。主要強調兩個導向。一是能力導向。既要考慮人的學歷職稱,更要突出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從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很難用學歷體現出來的。上海市居住證推行一年多,有兩萬多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了居住證,其中有相當部分獲證者沒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就證明了這一點。二是業績導向。工業發達國家認為,在競爭環境中,業績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業績才能把你與其他競爭者區別開來!叭瞬攀亲钪匾馁Y本”,就是指的這一點。 再次,變革人才標準統計的方法,F在按學歷、職稱進行統計的人才標準,與實際意義上的人才概念相關甚大,有專家說這是統計學上的遺憾。新的人才標準統計,就不僅要統計“體制內”的,也要統計“體制外”的;不僅要統計“戶籍”的,也要統計“柔性流動”的;不僅要統計“顯現”的,也要統計“潛在”的;不僅要統計有學歷、有職稱的,也要統計沒有學歷、職稱,但有專門技能的?傊,我們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者,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人才。 當前在新的人才統計標準上,有必要重點推進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加緊建立人才統計的指標體系,以體現市場經濟體制下以能力為主導的人才標準。具體有三個要素必須考慮,即知識要素(受教育的程度)、能力要素(經歷)、業績要素(作出的貢獻),這三個要素都應量化。第二,探索制定按照職位(崗位)薪酬進行統計的實施方案。參照國際慣例,建立從人力資源角度加以考察的統計方案,就是根據職位,如科學家就是科學家,工程師就是工程師,醫生就是醫生,等等,不必再在職位上面加上“人才”的桂冠。第三,定期發布人才需求白皮書。要根據上海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分析上海人才形勢,預測各類人才需求,制定突破性的制度和政策。第四,推進人才資源的全面創新。要從人才標準的創新轉到制度、機制、流程和技術的系統變革與創新,從而迎來上海人才資源開發新的高潮。 率先建立新的人才標準,是一項難度很高的攻堅工作,也是上海對人才概念以及人才統計制度的一場重大變革。這一變革的方向,既符合世界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趨勢,也符合我國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更符合上海百萬專業人才和數百萬勞動者的共同愿望。相信一個新的人才春天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