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者還是創業者的不同之處
就業者還是創業者的不同之處
選擇就業還是創業,是選擇日夜為了薪水而奔波做個就業者?還是不惜一切代價做個創業者?如果你還不知道你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的話,不妨來看看下面幾點關于就業者與創業者的不同之處吧.
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他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么,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哪些過程,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而作為就業者,著眼點也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的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穩定飯碗,自然不會想到太遠,也不會太高.而且很少有就業者能進行換位思考站到老板的角度去看考慮問題.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就業者很難能與創業者進行溝通.
創業者對一件工作的完成定義是指把某件事徹底解決,今天能搞定的一定不會拖到明天.而就業者會習慣性的把工作按照天數來分解,每天只完成部分工作,下班時間一到心里就習慣性的想回家,剩下的工作明天再做.就業者接受到一個指派工作任務后,進行處理或是分解后轉交給其他同事,然后在他看來,這事就差不多算完了,嚴重缺少整體系統概念.
作為創業者,每一分錢的支出都會算作是成本,省下來的就是利潤,所以精打細算是許多老板的習慣性思維和動作,這是從創業過程中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一個“摳”字能概括得了的.而就業者們卻是大方的很,反正公司的資產是老板的,只要自己工作方便順手,浪費點又算什么,以至于許多就業者在自己創業的時候,還改變不了在就業時養成的大手大腳的習慣.
在一個企業里,出現事故后,極少有人會站出來承認自己工作的不足,反而都強調自己肯定是把屬于自己那個環節做好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回避,設法推給別人.這樣一來,就業者也就愈加不可能從失敗和失利中學習、吸取到教訓了.其實,創業者們的成長也就是從一個個自己承擔的失敗中總結分析了問題原因所在,積累了經驗.
條條大路通羅馬,完成工作一定不止一種方法,但就業者長期工作生涯下來,已經習慣了用單一思維去考慮問題,很少會去用超越性的思維來從多角度多方向來探討問題的解決思路.
很多就業者腦海中都存在著個人英雄主義,總希望在一些事情上表露一下,在上司面前表表功,為了不被其他同事分攤去一些功勞,所以有時候就會冒著一定的風險一個人單槍匹馬干點什么出來,當然,要是出了漏了,最后還得是公司承擔,很少有就業者們會從降低成本及風險或是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去主動聯合其他同事,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很多創業者懷著的是一顆就業的心在創業,僅憑好玩和年輕的沖勁在做事,沒有規劃,沒有定時間進行檢討,沒有成本、積累與發展的意識,甚至有點不思進取的味道,草寇式的松散模式根本不是什么經營,那只是隨著網絡泡沫膨脹起來的小泡沫.百大英才網指出,光有點子是不夠的,
一個真正的創業人是要足夠耐力的,而且表現出一種步驟感和成長過程,最關鍵的是要有一種自我管理的強烈意識,主要表現為對時間的把握能力和固定的生活規律.看了上面的關于就業者與創業者的不同之處后,你是否已有決定了呢?